說明: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想咨詢其他業務請撥打電話 400 685 0732
全網監測海量數據按需發布監測預警
實時把握輿情動態精準追溯信息源頭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輿情研究的對象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報紙、廣播、電視。輿情研究網絡媒體已成為新興的第四媒體。以網絡為代表新媒體下一步將走向何方、最終的發展形態是什么樣、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將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沖擊、對傳統媒體和普通受眾意味著什么等都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從國家層面來看,網絡輿情對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緊密關注網絡輿情動向、不斷加強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切實保障網絡輿情安全,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輿論或行為是政府和新聞媒體必須重視和認真對待的重大課題。相應的,不斷關注網絡輿情走向就是新聞工作者在還原事件,客觀報道事件并最終深化新聞的重要環節。
首先,隨著網絡輿情的興起,輿情是公眾現實訴求的客觀反映,本來就與社會穩定密切相關。也可以說,網絡輿情是作為社會維穩的范疇,而成為研究對象的。
其次,網絡輿情作為公眾社會政治態度的反映,大多帶有訴求表達即“維權”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基于“維權”理念的網絡輿情研究這一視角。
再次,網絡輿情激增的背后同樣折射出一些國家安全問題。現實社會中的政治安全、社會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等,都會蔓延至網絡,在網絡輿情中有所體現。
此外,新的傳播技術帶來了傳播方式的不斷變革,微信、直播、短視頻平臺等不斷涌現,由此導致網絡傳播環境發生變化,構成了網絡輿情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
做好輿情研究應當形成一個政治方向正確、要素結構完整、研究內容豐富和系統的輿情理論認識體系,包括從基本概念辨析、輿情發生變化規律研究、輿情信息工作機制等幾個方面多頭并進。大數據完整記錄了網民言論、行為,全面反映了公眾的訴求、需求、意見和觀點等。
由于“輿情”本身具有“社會”特性,數字和代碼等信息背后的實體是生存在現實社會中的蕓蕓眾生。除了純技術角度對輿情進行量化考察,傳統的社會民意調查方式對實現全面、立體、動態透析社會綜合輿情亦有一定幫助。
說明: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想咨詢其他業務請撥打電話 400 685 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