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想咨詢其他業務請撥打電話 400 685 0732
全網監測海量數據按需發布監測預警
實時把握輿情動態精準追溯信息源頭
1月18日,在極客公園的年度大會上,李彥宏透露了的注冊的專利“對象識別方法和裝置”。而這也是在李彥宏1997年提交”超鏈分析”專利后,18年后來再次被披露的一份專利。百度依靠”超鏈分析”技術專利技術起家,此次百度申請的該專利劍指何方?
“對象識別方法和裝置”預測了怎樣的未來場景?
所謂“對象識別方法和裝置”技術,是一種輪番詢問的技術,當用戶向搜索引擎提出某個問題后,搜索引擎根據問題內容再反問用戶相關問題,進而收縮并確定答案,再返回給用戶。李彥宏舉了一個例子:當某個用戶發送了一朵花的圖片給搜索引擎,問搜索引擎這是什么花?這時搜索引擎會反問用戶,這朵花花開的月份,高度,等等信息,進而幫助用戶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李彥宏說,這種技術在時間上看好像拉長了用戶搜索的時間,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傳統的文字搜索結果中,往往會給用戶很多不是用戶想要的答案,而用戶為了找到自己的答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尋找,但是這種輪詢的人機互動技術可以幫助用戶不斷去縮小尋找信息的范圍,進而找到真正想要的信息,實際上減少了大量的時間浪費。
由于移動時代的場景復雜性,不再是一維的文字信息查詢,更多的是一種的場景式搜索,用戶可能直接通過拍某些建筑來向百度詢問該建筑的相關歷史,也可能通過拍攝某些動物向搜索引擎獲得信息,也可能是通過拍攝某些英語、德語、法語、日語等等旅游景點的單詞直接向搜索引擎查詢其意義,也可能會直接問搜索引擎“姚貝娜事件進展”等等直接使用自然語言詢問的問題……
移動時代的用戶會本能的將搜索引擎認為是一個的查詢器,無論自己處于何處何地,自己所有問題都應當被搜索引擎解決,用戶也將從“坐著不動”向“到處移動”進化,這將是新的需求。而百度認識到了這點,想到了與之前不同的解決方案,并不是簡單的給用戶答案讓用戶自己去找大難,而是循序漸進的詢問用戶,進而給出的答案。
“對象識別方法和裝置”只是布局一環
由于移動時代場景變化的多樣性,不可能僅僅依靠單一技術能坐享其成,所以“對象識別方法和裝置”只是百度布局的一環,移動時代需要大量的其他技術互相支撐才能完成技術閉環。
李彥宏對于技術的看法和庫茲韋爾一樣,技術的變化不是均勻的,而是指數級的,技術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量變之后會出現巨大的質變,而這種質變一定是我們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百度則會為質變到來前的那個未來投入一切。百度在對未來技術的投入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其中還包括語音識別,圖片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
移動端更加本地化:谷歌的產品經理瑪麗莎·梅耶爾曾經說過的一個數據來回答大家,40%的移動搜索是屬于本地搜索的;微軟也曾經表示在必應上,53%的移動搜索屬于本地搜索意圖。實現:根據搜索用戶不同地理位置ip而返回不同的搜索結果。
搜索內容的差異化:移動用戶更多的是搜索能解決身邊的問題,比如小吃店、旅游景點、公交路線等等。根據百度2013年移動端用戶需求的趨勢,生活服務、商品購物、健康保健、影視視頻相關、教育相關、音樂相關、小說、 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務(LBS)、游戲等是需求旺盛但資源稀缺的領域。
搜索方式的不同:語音搜索以及圖片搜索是移動搜索以后的一個必然趨勢。語音輸入可能會改變人們的搜索習慣,使用更加口語化的句子結構,這可能會影響到站點關鍵詞的定位。圖片搜索,可能會基于文本的特征(如關鍵字、注釋等)和視覺特征(如顏色、紋理、形狀等)來進行檢索處理。
說明: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想咨詢其他業務請撥打電話 400 685 0732